没有班级的美国教育
直想写一篇有关美国与中国的大学有何异同的博文,但总是不敢下手,原因不仅是美中两国大学之间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,从大学管理体制、师资队伍建设、教学课程安排到学生入学以及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区别,而且美国的大学本身也互不相同,没有千篇一律的管理教学体制,所以要在短短的博文中谈这样的话题,实在是很难的。不过,我们学生那里得到不少反馈,希望多多了解有关美国大学的情况。因此,今天的这篇博文就以闲聊的方式,谈谈美国大学的教与学。
要了解美国大学教育的本质,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美国的大学本科十分注重“通识”教育、而研究生才是以专业教育为主的。在经济、社会和技术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,大学生需要得到基础广泛的教育,通识教育可以满足他们应对个人、社会和专业的各种挑战;通识教育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,使学生成为“受过教育的人。”
我们常常听到中国的家长们问准备考大学的孩子“你准备考文科还是理科?”因为在中国,高考是分文理两科的,而文科、理科又是“水火不相容”的,报考了理科就不能报文科,反之亦然。在美国,考大学是不分什么文科理科的,学生们也没有这样的概念,许多学生进入大学时,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上哪个专业哪个系,先入了学再说,等到二、三年级时才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。这个做法与中国的大学完全不同,中国的大学生,在被大学录取时,就已经确定是进入数学系还是中文系了。
读者看到这里,一定会感到疑惑,美国的大学新生,如果入学时不知道自己进入哪个系,那么他们如何在大学学习?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,就引出了美、中大学体制的核心不同之一,而这个不同,很多中国的大学生是完全无法想象的。
在中国上大学时,不但入学时已经定好了进入哪个系,如果系里招收的新生比较多的话,还要分班,比如中文系一班、两班、三班等。此后的四年大学生活,就以班为基础,每个班有班长,还有各科代表等,模式与中小学一样,系里则会派出年轻教师担任年级辅导员。所谓同窗,主要就是指同班同学,除了选修课外,大家在四年中上同样的基础课与专业课,四年下来,结下深厚感情。所以,班级不但是学生的核心组织,也是大学的基础:没有大学是没有班级的,同样,没有学生是不属于班级的。
中国的大学这种以系为单位的“班级”,在大多数美国大学中是不存在的,美国大学的所谓“班级”,是以学校为单位的,所有同一年进入大学的学生,就是一个“班”,与中文的年级意思相近。所以讲到班级,美国大学生的概念只有“某某年班”(相当于某某届),比如1990年班(class of 1990)、2012年班(class of 2012)等等,也就是说1990年、2012年毕业的学生,都是同班生,前面再冠以不同的学校校名(注意,不是某某系或学院),比如耶鲁大学1990年班、马里兰大学2012年班等。
此外,在教学中则有教学班,比如同一门课的学生,就是一个班,一个学生需要上不同的课,所以他就有不同的“班”,但这样的班是十分松散的,大家上课时在一起,下了课就各奔东西,同学间没有紧密的联系,也没有什么班长、课代表,更没有对学生有管辖大权的教师辅导员。许多时候,一个学期下来,同班同学只知其人而不知其名的屡见不鲜。美国的大学生就是在这种松散而又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成长的。有时我想,我现在最好的朋友不少是大学的同班同学,如果像美国的大学生一样,几千个人一个“班”,这些好朋友岂不都不见了?
美国的大学没有“班级”,学生每天与不同的同学打交道,他们又是如何建立感情的呢?说起来,美国大学生之间建立感情的主要基地之一是学生宿舍,住在同一个房间的,往往以后就是好朋友。由于没有班级,所以住在同一宿舍中的人,选择专业往往各不相同,可以是学化学的,也可以是学音乐的。由于大多数大学的学生宿舍只给一、二年级学生使用,所以住在同一宿舍中的人,基本上在第三年就分手了,有些可以继续结伴在校园外面找房子住,有些就回家住。也有不少学校的住宿规定是每年重新组合,因为一到暑假,学生必须全部搬出宿舍,到暑假过后再回到学生宿舍时,就不一定是原来的宿友了。除了宿舍之外,参加各种学生社团也是加强同学间相互联系的重要途径。校园内的兄弟会、姐妹会及各种兴趣团体五花八门,参加这些学生团体不但能够满足课外活动的需求,也是联谊的重要方式。
美国的大学没有“班级”,学校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呢?简单说来,学校主要从学生的学业以及学费方面管理学生。美国的大学绝大多数实行学分制,学生修完规定学分即可毕业,学校会根据学生每年取得的学分情况,监督学生是否在规定的期间内选择专业并按时毕业。一般来说,学生最迟必须在第三年时将专业定下来,也就是将自己归属到某一个系或学院,如果到第三年学生还没有将专业定下来的话,就很难在最后一年里完成规定的学分,也就是说不能按时毕业。不过话说回来,是否按时毕业对许多学生来说不是要紧的事,只要经济条件许可,不少学生往往有意多读一、两年,这个现象在前几年经济不好、就业市场不理想的情况下更为普遍。对此,学校是不会干涉的,只要学生按时付学费就可以了。这在中国可能会被视为留级,但在美国没有人会这样看,这也是两种教育体制与观念的不同。
美国的大学之所以在学生入学时不急于让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,主要原因有两个,一个是大学信奉“通识”教育,希望学生学习各门学科,广开知识面,为将来的进一步深造打下知识基础,另外一个就是学生刚从高中毕业,对自己的能力以及将来究竟要学什么还不是很清楚,所以希望让学生在进入大学后,有一个适应、学习、了解的过程,然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,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潜能以及特长。
美国的大学,每所都有各自不同的课程让学生选择,这就是大学的多样化。但在不同的课程中,还是有共通之处的,也就是有公共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之分。在公共课程方面,数学、英语、写作等是所有学生都必须修的,其它的就各取所需了。至于读者关心的华盛顿理论或者杜鲁门思想这一类课,基本上属于政治学门类,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会感兴趣,学校也不可能强迫学生学这一类课,只有少数对政治思想、历史人物感兴趣的学生,才会选读这一类的专业课。
至于“美国大学不考核就业率吗?”这个问题,从理论上说,学生的就业率根本不是大学教学的考核指标,也没有任何教师或学系、学院会因此受到压力。但美国有不少大学评级机构,这些机构在对大学评分时,是会考虑每所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的,就业率越高,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所以,从学校的角度看,虽然就业率不是考核教学的指标,但就业率毕竟关系到学校的声誉,所以学校会在课程设置、教学以及辅导学生就业方面下工夫,为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好工作提供便利。
下一篇:美国多元民族与混元节日